close
經常有朋友問我家鄉食品有何特色。這問題,還真讓我抓破腦袋。我想,對於一個10歲就離開家鄉的小孩來說,對家鄉的認知本來就很有限,經過時間的洗磨,留下來的,只是一些碎片罷了。
倒是對節慶食品還存有深刻的印象。因為,每逢節慶日子,我家都會遵循家鄉的習俗,準備一些應節的食品,譬如清明吃潤餅、端午包糉子、冬至搓糯米丸子等。
農曆新年是慶賀豐收、團圓的大日子,過年食品自然也特別豐盛。
中國人過春節講究喜氣洋洋,吃的、喝的、說的、穿的、住的,都要討吉利,鄉下地方更甚。
過年前幾天,爸爸就會請專人書寫春聯、揮春。拿回家後,用毛掃在春聯、揮春的四周刷上土製漿糊,貼在門楹上,屋子迅即添上一分喜氣。
小孩子特別喜愛過年,不但可以討紅封包,更有新衣服穿。每年吃過團年飯後,我們就會換上簇新的衣裳,聚集在大門前,等待跳火群。
爸爸預先搬來一堆木頭、枝材叠放在庭院,燃火後,小孩子按輩份順序跨越燃燒中的材堆,年紀小的則由爸爸抱著跨過火群,應該是喻意驅除厄運、快高長大吧。
跳火群需要勇氣和敏捷的身手。看著火光洪洪,火熱的木材堆不斷傳來噼噼啪啪的響聲,間中迸濺一絲的火星。這時候吸一口氣,大步地跨過去,跳得愈高、愈遠、愈好。心裡雖然畏懼火光,但又覺得好玩極了,每次總要跳個好幾回,直到火光熄滅才肯罷休。
正當小孩子興高采烈地跳火群時,媽媽則在廚房裡忙得團團轉。
過年要準備的食品多不勝數。葷的,有雞卷、炸肉丸子、炸排骨;素的,有年糕、甜粿、發粿、蕃薯粿、芋丸。大部份都要在過年前提早準備,作為拜祀祖先、神靈的供品。因此,每一樣食品都是一大盤。單是這些東西,就足以佔據一張大桌子,蔚為壯觀。
也有一些食品是在除夕晚上才準備的,譬如甜粿和蕃薯粿。
北方人過年包餃子,家鄉的粿也有異曲同工之義。
甜粿是不加餡料的油炸糯米餅。紅糖或蔗糖加水煮滾後,與糯米粉混合,搓成黃褐色的粉糰。取適量的粉糰弄圓、按扁,以雙掌拍弄成扁長的橢圓狀,低溫油炸。
蕃薯粿固名思義是以蕃薯為主要材料。蕃薯削皮切塊後,加水煮透,趁滾燙時把蕃薯壓成幼滑的蕃薯茸,之後慢慢加入蕃薯粉,攪拌均勻,就成了蕃薯粿的皮了。
蕃薯粿的餡料簡單,只有花生和砂糖。把生花生以乾鑊炒香,剝去外衣後,用石臼杵碎,拌入砂糖,就成了餡料。
製作方法與餃子大同小異。取適量的蕃薯粉糰,搓圓、壓平,弄成中間厚、四邊較薄的圓狀餅皮,舀少許花生餡放在中央,把粉皮上下折合成半月形,接口處摺出波浪花紋。
黃肉蕃薯的天然色澤使每一個蕃薯粿都散發耀眼的光芒,經過油炸後,更是油亮亮、黃澄澄,看起來就像是一錠錠的金元寶。
據爸爸說,煎粿是家鄉的“跨年節目”。大除夕晚上,吃過年夜飯後,家家戶戶就忙著在廚房裡燒煤、熱油、煎出一盤又一盤的“黃金”。
香港生活忙碌,不可能完全遵照家鄉的過年習俗,但媽媽每年都會按照傳統準備雞卷、年糕、甜粿、蕃薯粿,有時間的話,還會弄炸肉丸子和芋丸。只是以前跨年製作的甜粿和蕃薯粿,則改為在大年初一早上。
剛炸好的蕃薯粿柔韌甜美,即時平時甚少吃油炸東西的我,也會肆無忌憚地連吃三、四件!
媽媽做的年糕也有一流的水準。聽說,以前媽媽還會以蕃薯製作天然酵母,在過年時用來蒸發糕。爸爸還一直稱讚媽媽做的發糕發酵均勻,每一個都頭部“開花”,在村裡是遠近馳名云云。
剛來香港的頭幾年,還經常惦念著家鄉過年喜慶的氣氛,貼揮春、燒鞭炮、放煙火、跳火群……好不熱鬧。不過,現在已經甚少回家鄉了。一來路途遙遠、大費周章;二來有些東西只能在記憶裡回味,也只有在記憶裡才讓人懷念……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